详细内容

北京地下有限空间操作员出租,在线客服为您解答

有限空间作业需掌握的几个原则

1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许可证,涉及用火、临时用电、高处等作业时,必须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。

2、许可证审批人和监护人应持证上岗,监督部门负责组织业务培训,颁发资格证书。

3、作业过程要实行全过程视频监控。对确实难以实施视频监控的作业场所,应在有限空间出口设置视频监控。

4、有限空间作业要实行“三不进入”。即无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不进入,监护人不在场不进入,措施不落实不进入。

5、有限空间作业中发生事故后,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警,禁止盲目施救。应急人员实施救援时,应当做好自身防护,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、救援器材。

作业前准备

1.制定作业方案、明确人员职责;有限空间作业前,要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,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,提出消除、控制危害的措施,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,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、监护人员、作业人员及其职责,严格履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手续。

2.进行交底、检查设备;现场负责人应对实施作业的全体人员进行交底,告知作业方案、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、作业要求和应急处置方案等,并履行签字确认手续。应对防护设备、个体防护装备、应急救援设备、作业设备进行检查,发现问题立即更换。封闭作业区域,并在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。

3.自然通风、隔离。应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开启出入口,进行自然通风。有限空间内可能存在爆炸危险的,应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。存在可能危及有限空间作业的设备设施、物料及能源时,应采取封闭、封堵、切断能源等可靠的隔离(隔断)措施,并上锁挂牌或设专人看管。有限空间内盛装或者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,作业人员应当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晰、清空或者置换。

4.气体检测、机械通风。作业前,应在有限空间外上风侧对有限空间内的不同部位进体检测,检测人员应当记录检测的时间、地点、气体种类、浓度等信息。当气体检测浓度不合格时,必须对有限空间内进行机械通风。通风后,应对有限空间内气体再次检测。检测结果合格后才能实施作业。检测合格后,应根据危害程度正确选择佩戴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进行作业。

着生产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,企业在建立、完善生产制度、台账方面已有明显进步。然而,制度建立不等于责任落实。一些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,对于什么是有限空间、企业存在哪些有限空间、有限空间作业需配备哪些应急器材等基本情况全然不知。例如,某工贸企业将所有涉及“空间”的设备全部辨识为有限空间并张贴警示标志,这种宁错辨一万、不漏掉一个的行为,看似是从严管理,实则是“无知”的体现。再如,有些企业看似风险辨识管控清单、有限空间作业培训签到表、相关考试试卷等资料齐全完备,但仔细检查便发现,台账是应付检查而伪造的,员工对于有限空间作业风险以及作业的基本要求并不了解。如此行事,出事故只是时间问题。

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与作业人员不懂操作规范有很大关系。一来,不懂如何规范操作。有限空间作业属于危险作业,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作业方案,并对作业人员、监护人员、现场负责人员等进行专项培训。然而,实际工作中,未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、培训缺失等情况很常见,作业人员根本不懂什么才是规范的作业流程,“先通风、再检测、后作业”的规定被置若罔闻。例如,某公司在对沉淀池进行清洗作业时,1名员工在未对有毒有害气体进行检测、未佩戴防毒面具的情况下,就直接开展作业,导致中毒死亡。二来,不懂如何规范施救。在未采取可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,不仅于事无补,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。

由于有限空间作业并非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常态,因此部分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存在重视不够、放任不管的情况,主要表现为“不想管”和“不会管”两方面。例如尽管有的企业有污水处理池并将之辨识为有限空间,但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开展清污作业,因此也未配备有限空间作业的劳动防护用品、未开展相关应急演练等。由此可见,部分企业并未真正认识到有限空间作业风险。关于“不会管”,尽管原国家监管总局制定了《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》,对作业保障、现场管理等做出明确要求,但现实中部分企业并未落实到位。例如,有些企业虽制定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,但存在未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作业实际情况不符、防范措施不具有针对性、监护人与作业人为同一人等情况,究其原因,还在于企业管理能力不足。

在线咨询 一键拨号18910771660